七灵 > > 红楼: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> 第三百五十二章 称“朕”之始,鬼胎暗藏

第三百五十二章 称“朕”之始,鬼胎暗藏(1 / 3)

没过多久,冯一博就知道李守中所言的,那另一个得意忘形的人是谁了。

他和郝振林跟着李守,一起将提请谥号的奏疏交到景顺帝手上。

景顺帝也是一身孝服,整个人却看不出半点哀伤。

反而整个人看着神采奕奕!

他从夏秉忠手里接过奏疏,打开随便翻了翻、

稍一沉吟,就朗声道:

“朕觉得,用‘孝文’二字最为恰当。”

说完,就将奏本当下,摆手道:

“就这样吧!礼部直接拟旨昭告天下,免得耽搁了各处的祭吊!”

跟在后面的冯一博闻言,心中难免诧异。

因为,他发现向来不漏声色,习惯凡事都先问张松越的景顺帝,在天泰帝谥号这件事上,竟然完全没问内阁的意思。

要知道,内阁诸公此时就他旁边,和他一起主持祭礼!

若是觉得这事还不算什么,那他开口说“朕”的时候,嘴角还微微抽动了一下,就有些耐人寻味了。

若是没猜错,这就是心中激荡外露。

显然景顺帝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了!

此时,冯一博再看一旁内阁诸公的表情,就有了新的体会。

他原以为,是因为这样的场合,内阁诸公们才表情凝重。

可现在他却觉得,内阁诸公有这样的表情,很可能不是因为太上皇驾崩。

而是因为对景顺帝现在这样的表现而忧心。

联想到李守中之前的话,他应该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。

也就是说,另一个得意忘形之人,冯一博猜测李守中指的,就是景顺帝!

不仅是独断之态,让人觉得他得意忘形。

还有景顺帝对天泰帝这位太上皇葬礼的处置,也让人感觉有些得意忘形。

对于谥号的事,景顺帝显然都没怎么斟酌。

很可能和郝振林想的一样,就是随随便便谥了个“文”。

不过,也可能为了和魏文帝曹丕的谥号有所区别,就又在前面加了“孝”字。

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明白,谥孝文帝的也有一个啊!

那就是珠玉在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。

一般来说。中原士人对北魏政权都不太认可。

但唯独却都对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,大兴礼乐之事津津乐道。

后人对这位鲜卑皇帝也都持认可态度。

正是因为想到到这,冯一博和一众礼部官员才都没开口。

毕竟与这位皇帝谥号相似,也不是什么坏事。

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,天泰帝也有兴礼乐之功。

而之所为说是相似,不是相同。

则是因为无论曹魏还是北魏,国号都是魏。

而大魏的国号,其实是“大魏”这两个字。

所以其实不加孝也没问题,都只是在书面上不容易区分。

好在,礼部众人也不是吃干饭的。

回去的途中,他们就为景顺帝的想法找好了理由。

因为即使谥号一样,也可以从庙号上作出区别。

庙号这个按照规矩起就行,倒是不存在没什么争议。

一般来说,开国皇帝还可以称太祖或高祖,皇二代称太宗则没什么疑问。

所以,天泰帝继升级太上皇,又从太上皇升级为先皇之后。

他在灵位和史书上又再次升级,成为了:

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。

总之不管景顺帝有没有尽心,这也都是一个美谥了。

若干年后再提起孝文帝,除了“追悦淹中,游心稷下”的拓跋宏。

就又多了一个喜好诗礼的天泰帝。

对于景顺帝的表现,内阁诸公和李守中显然都忧心不已。

可冯一博反而倒觉得没什么。

如果景顺帝能自省,那大魏还是原来的大魏。

相当于没有什么改变。

如果没了太上皇的压制,景顺帝的雄心壮志就破胸而出。

说不定还能让现在大魏有一些改变。

即使没能中兴,稍有改变也不是什么坏事。

除非他得志猖狂,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
失去压制后,开始挥霍权利,成为一代昏君。

不过按照景顺帝的性格,这样的可能性又不大。

好歹他也一直推崇李世民。

现在既然“解决”了太上皇,趁机一展宏图大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。

当然,这肯定不是张松越等,一心求稳之人想看到的。

他们忧心忡忡的最大原因,也不是担心景顺帝成为昏君。

更大的可能,是担心他一心想做明君。

这对大魏来说,就是最不稳定的因素。

尤其是景顺帝的老师,可不止张松越一个。

别忘了还有一个心系改革的陈勤之。

一心求稳之人对于改革的排斥,才是他们忧心的最大原因。

当然,改革也不一定就是好事。

毕竟步子太大,还容易扯到蛋。

不过冯一博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。

他很希望看到一个雄心勃发,励精图治的皇帝。

治理

最新小说: 纵横诸天:从神雕侠侣开始 人在斩瞳:打算躺平的我竟是天才 在这种妖怪学校,目标就是活下去 苗疆秘闻录:火明谷 道门不幸:我靠直播逆天改命! 他站在荣耀之巅 制霸北美:从一战劳工开始 我靠养尸发横财,阎王找我来单挑 网球王子:毫无死角 网游:剧毒术士